中新網10月20日電 今天起,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在北京召開。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,中共首次以“依法治國”為主題的中央全會。對此,境外華文媒體解讀道,“依法治國”的主題將為中國帶來三大影響,即增強民眾的法治意識與信仰、推動依法執政和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。
  增加社會法治信仰 健全公民守法體系
  香港《文彙報》20日發表文章稱,全民守法、人人信仰法治是實現法治中國的基礎和必要條件,註入新的法治價值觀,提高全民的法治素養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。華東政法大學公民社會與法治發展比較研究中心主任馬長山指出,應重構和倡導新時期的法治價值觀,充分弘揚權力制約、法律至上、公平正義、獨立司法、正當程序、人權保障等法治價值,使之成為“法治中國”建設的精神動力。
  文章還援引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所長李林的話說,中國當前守法現狀,仍處在源於功利主義和恐懼懲戒的階段,還未達到更高層級的法治信仰。因此,還需要不斷完善公民行為準則,建立個人誠信記錄監控機制,健全公民守法體系;加強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自治章程建設,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“基層法治”;強化行業自律意識,加強社會組織內部行為規則約束,樹立全民守法牢靠的社會根基。
  美國《僑報》近日刊文稱,法治總的趨向是要強化司法的獨立性、專業性,務求令法律回歸公正、精確的軌道,讓法治成為國家上下的信仰,而非一時治理的工具。
  推動依法執政 去行政化
  香港《文彙報》20日的文章認為,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主要環節,把一切行政活動置於法律規範制約之下,防止行政權力擴張和濫用,是落實法治的重要內容。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應松年指出,目前,全國已有十個以上的地方出台行政程序規定,取得了豐富的經驗,制定全國統一的行政程序法,時機已經成熟。
  文章援引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的話稱,依法治國必先依法治黨,轉變治理模式,這對中共的執政方式和政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各級黨組織必須在國家法律的框架內活動。
  香港《大公報》的文章稱,作為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突破口,司法改革的順利推進至關重要。司法有其獨特的規律,比如迴避制度、辯護制度等,這些都不同於行政機關的工作特點。保證公正的司法運作規則,實際上是司法活動客觀規律的反映。因此,必須堅持法治思維,在司法活動中,切忌用行政思維、行政活動來取代或者施加影響。
  美國《僑報》近日的文章認為,四中全會將在嚴密的監督管理體系、高效的法律反腐實施體系、嚴明的法律規範體系方面有新突破。嚴明的法律規範體系包括共產黨幹部如何依法執政、政府幹部如何依法行政、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領導如何依法用權,將會有明確規範。
  依法治國將強化市場經濟的基礎
  《香港商報》19日的文章分析稱,四中全會有望拿出落實依法治國的路線圖,推動在政府依法監管市場、司法體制改革、加強改革的立法推進和立法保障方面出台重大、務實措施,這都將強化市場經濟的法治基礎,進一步釋放增長潛力。
  具體來說,建設法治市場經濟,用法治劃清政府與市場的作用邊界,形成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法治規範;建設市場決定下的有為、有效、有力、有責的法治政府,實現政府職能法定化。
  文章還稱,強化市場經濟的法治基礎對中國經濟將帶來投資、消費、創新等方面的促進。通過法治來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,可以全面釋放市場活力、社會資本活力和創業創新活力,推動中國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入高收入國家。  (原標題:華媒聚焦四中全會:依法治國主題將帶來三大影響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ckxntut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